昨天,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貝家花園經(jīng)過修繕后煥新亮相,“國際友誼的歷史印記”主題展同步揭幕,生動呈現(xiàn)80多年前在烽火中援華抗日國際友人的感人往事,續(xù)寫中法文化交流與中外友好交往的新篇章。
1937年七七事變后,一位法國醫(yī)生在海淀大西山的別院,竟然成為平西地下交通線的中轉站。這個別院,就是始建于20世紀初的貝家花園——法國醫(yī)生貝熙葉(Jean Jér?me Augustin Bussière)在西山的居所。后來,這里也成為他醫(yī)治附近百姓的診所和向根據(jù)地運送藥品的中轉站之一。
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貝熙葉憑借外交特權幫助抗日根據(jù)地運送藥品,在汽油管制后,他更是騎自行車往返城里居所和貝家花園之間,開辟了一條自行車“駝峰航線”。2015年,貝家花園獲“中法人文交流基地”稱號;2021年,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。
順著木棧道拾級而上,棧道盡頭右手處的碉樓,歷經(jīng)百年風雨依舊矗立,門楣上鑲嵌的那塊刻有“濟世之醫(yī)”四個大字的漢白玉石匾,講述著它的不凡經(jīng)歷—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這兒就是貝大夫的診所,如今按照原樣進行了復原。
過了碉樓,順著青石臺階山路向上,右手邊空地上的那片橡樹林值得您駐足。橡樹在法國歷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,這百余棵橡樹是貝熙葉當年在建設貝家花園時種下的,成為無言的見證者。
“國際友誼的歷史印記”主題展就設在北大房二層,這里既有貝熙葉、林邁可、白求恩、斯諾等友人與中國人民并肩作戰(zhàn)的感人事跡,也記錄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圣-瓊·佩斯、法文版《紅樓夢》校審人鐸爾孟等與西山的不解之緣。
過了橡樹林繼續(xù)向上,一個開敞的平臺忽然出現(xiàn)在眼前,近處是噴泉、藤蘿架,遠處是二層中式小樓,這里就是貝家花園的北大房。
貝家花園是中法兩國人民友誼的美好象征,更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進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的歷史見證。海淀區(qū)文化發(fā)展促進中心主任李曄晗介紹,大西山地區(qū)歷史底蘊深厚,未來將依托貝家花園開展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,使之成為展示中國人民抗戰(zhàn)歷史和中法兩國人民友誼的重要窗口,為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貢獻更多力量。
昨天,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學院的學生與法國、馬達加斯加的留學生,用中文演唱《如愿》,用法語演唱《風箏》,真摯的歌聲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,展示著中法友誼的青春活力。